Cinque Terre

简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专业 > 建筑学 > 简介

建筑学系

一、发展沿革

4118云顶集团于20005月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而成,下设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艺术设计四个系、五个专业,建设有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新建筑杂志社等学术和实践平台。

 

2000年,建筑学系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系与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系组成。原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成立于1982年,当年9月招收首届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周卜颐教授出任首届系主任。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一所城市建设学院,源于1952123日成立的建筑工程学校,是建设部直属高校之一,1986年开办建筑学专业。原华中理工大学和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均是我国建筑学科和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

 

1983年,建筑学专业开始研究生教育,1986年获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授权点,1999年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点授权, 2003年,建筑学专业通过国家本科及研究生专业教育评估,同年获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点、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硕士点,2009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获批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落实国家要求,建筑学系进行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体系调整和制度建设。2007年及2014年建筑学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获得国家专业教育评估双优秀。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进行的全国建筑学学科评估(专业排名)中并列第92016年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获得B+,并列全国第六。

 

契合建筑类学科国际化教学的趋势,落实开放式办学理念,建筑学系积极实践学校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精神,本着“走出去”的思路,主动拓展国际合作的教学模式,国际合作办学从外引模式,步入自我建构的合作办学模式,开创国内建筑院校国际化教学项目等经验。老、中、青教师赴欧美建筑院校进行外访和讲学,连续举办了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不断扩大专业的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我系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荷兰代尔夫特大学保持密切合作,同时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等项目。

 

办学40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已经发展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学教育创新研究院系、全国一流的建筑学教学基地、中部地区建筑学术前沿阵地,秉持开放、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法,已培养本、硕、博毕业生达3000余名,为城乡建设领域培养了大量具有宽广国际视野、本土意识、创新思维、综合实践能力的复合人才。

建筑学发展历程及重要大事记

二、师资队伍

面对建筑学科教育的学科特性和现代化教育体系新要求,建筑学系坚持广揽人次、多元引才、梯度配置等举措,形成了国际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师集体,老中青传、帮、带,形成一支教学能力科研兼修,能力与品德并优的师资队伍。

截至20224月,本系现有专职在岗教师47名,其中教授10人(博导10人),副教授19人,讲师15人,另有来自国内外的全职客座教师3名。其中27人具有博士学位,72%具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的履历,毕业于清华大学、东京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位教师在国内外学术组织任职,获得宝钢教育奖、三育人积极分子等多项荣誉。本系教师中有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各分委员会委员3人,住建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北省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入选武汉市黄鹤英才2人。

此外,为进一步强化开门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建筑学系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客座教师,拥有兼职博导68人,其中包括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UCL大学康健院士(荣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常青院士(荣誉教授)等高校知名学者,以及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机构著名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知名建筑师等。为紧跟国家建筑学面向实践、紧跟前沿的思路,建筑学系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设计机构建立了近20个校外实践基地,签约了60余位校外导师,从而设立面向实践需求的“双史型”培养模式。

在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建筑学系积极拓展科研创新平台。今年来,与自然资源部创建城市仿真重点实验室、成立了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了湖北省民族特色村镇振兴研究与实训基地、湖北省高等学校环境与建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创新结构,支撑高层次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三、管理机构

    任:刘晖

副系主任  :刘剀(分管研究生工作)

                      刘小虎(分管科研工作)

                      王振(分管本科生工作)

系教授委员会主席:汪原

教学秘书  :刘晓

四、教学团队及教研室

4.1教学团队

建筑学系共设5大教学团队:

(1)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团队

责任人: 汪原

教学秘书:白晓霞、周钰

团队成员:刘小虎、王振、徐怡静、万谦、邱静、

沈伊瓦 、雷晶晶、郝少波、

李新欣、周雪帆

 

2)建筑设计教学团队

  人:刘剀

教学秘书:彭雷、董哲

团队成员:谭刚毅、李保峰、赵逵、徐燊、雷祖康、

陈秋瑜、刘晖、罗宏、管毓刚、管凯雄、

王爱国、范向光、龚志刚

 

3)建筑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教学团队

  人:谭刚毅

教学秘书:汤诗旷

团队成员:李晓峰、万谦、郝少波、雷祖康、李纯、

徐怡静、范向光、雷晶晶、陈国栋

 

4)绿色与健康建筑教学团队

  人:陈宏

教学秘书:周雪帆

团队成员:徐燊、李新欣、白晓霞、邱静、管凯雄、

管毓刚、陈秋瑜、韩梦涛

 

5)城市设计教学团队

  人:周卫

教学秘书:姜梅

团队成员:汪原、刘剀、彭雷、周钰、董哲、

张婷、贾艳飞、巫溢涵

 

6)计算性设计与建造教学团队(培育)

责任人:刘小虎

教书秘书:韩梦涛

团队成员:谭刚毅、黄涛、刘晖、王振、陈国栋

 

五、人才培养模式

紧跟国际规划教育及学科发展前沿,适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文化强国、健康中国、乡村振兴、城乡统筹等战略需求,契合国家转型发展对创新型规划实践要求,增强学生创新设计、创新工程实践能力。

5.1思政教育特色

2010 22 日,习近平同志考察华中科技大学,在4118云顶集团参加学生党员主题党日活动,听取党旗领航工程实施情况的汇报并寄语同学们脚踏实地、立志成才。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以党旗领航工程为核心,发挥建筑学科特点,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形成知行合一的思政教育特色。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机制,运用多媒体平台及学院党建新闻五味瓶等品牌栏目,发布思政教育及党建宣传文章。组织开展党史知识竞赛五四演讲比赛讲好华中大故事等活动,传递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此外,强化思政队伍建设,建立思政工作责任制度,实行研究生德育助理制度,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实现班级全覆盖。成立学生党建中心,实行一生一策网格管理。

一方面,凝练美丽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精品思政课,引导学生品鉴城乡聚落,遗产之美文明演进,城市之美乡村振兴,田园之美大国大城,计算之美,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巨大变革和发展大势,投身祖国复兴伟业,描绘建筑与城市美好蓝图。另一方面,建立党员先锋服务队长效机制,践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连续12年获湖北省暑期优秀社会实践队荣誉,近年来,建筑系参与党旗领航工程教师共有10 余人,占教师总数的30%以上,先后带领80 余名学生组成的党员先锋服务队服务地方规划建设,为湖北、云南、山西等20 多个省市送设计、促发展。精准扶贫影响深远,云南临沧扶贫团队年如一日,完成15 项规划编制成果,两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十大典型项目,获云南临沧唯一高校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山西岚县扶贫团队,为保护岚县红色文化遗产做出重要贡献,获中国科协定点扶贫唯一优秀规划项目。  

 

5.2 人才培养方向

适应建筑学-人居环境学科的发展,构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建筑学专业全科、全人教育基地;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前沿创新思维、综合实践能力的建筑学相关领域的创新型、领军型专业卓越人才。

拓展学科内涵,明确教育定位。明确创新型、领军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定位。结合新“工科”、新“环境”学科议题,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融合、深发展、广开拓”,推进以知识系统完善、心智人格成长为核心的“2+1+1+N” 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分类培养。提倡复合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实施中低年级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特色课程、高年级文化遗产保护、绿色建筑及城市设计的精细化人才培养方向。

优化课程体系,贯通全科教学。提出融合贯通的矩阵结构课程体系。针对行业学科发展,加长专业知识链,结合时代需求升级课程内容,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转变类型教学模式为研究教学模式。从创新能力培养出发,开设覆盖全科的创新设计及专题研究联合设计教学。

 

完善教学组织,重组培养环节。建立弹性设计教学组织框架。鼓励设计性实验与个性化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潜能。提出“大师进讲堂、匠师进学堂、企业进课堂”;增设全过程设计、足尺建造及在地建造课程环节。强调学生过程学习与过程管理。积极推动课堂信息化教学方式转变,将虚拟仿真等技术融入教学,结合电子化作业存档管理系统,建立线上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扎根地域文化,拓宽国际视野。立足地域与社会的教学特色。教学组织利用地方资源,教学内容结合地域气候与文化,通过校外专业实践与教学基地建设、国际国内联合设计教学以及国外高校联合培养,提升学院国际吸引力、学生国际胜任力、学者国际竞争力、学术国际影响力。

 

 

4118云顶集团 - 澳门云顶国际welcome © 版权所有 http://www.eatsathome.com/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