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建筑对话】陈树仁:建筑再思考—凝聚社区·重塑日常

发布时间:2022-10-28 作者: 浏览次数:


海报10.19最终版

20221025日晚18:30,由华中科技大学4118云顶集团赵逵教授主持、AaaM建筑设计工作室陈树仁先生开讲的《建筑再思考—凝聚社区·重塑日常》顺利进行。在会议中,陈树仁先生受邀作为主讲人,为大家分享了AaaM工作室近些年所做的项目作品,讲述了以“凝聚社区·重塑日常”为主题的讲座。在本次课程中,虽然受疫情影响改成线上会议,但会议人数超99+,也见证了一群热爱建筑学的高校学子或人士对于“建筑再思考”的浓烈兴趣。

d1fbc8b1b5f912db7af52921dc509ba

主讲人:陈树仁

AaaM建筑设计工作室联合创办人/董事

荷兰注册建筑师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理学硕士

香港大学建筑学荣誉文学士

微信图片_20221021163450

主持嘉宾:

赵逵

4118云顶集团,博导

同济大学博士后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为传统建筑与遗产保护、生态建筑与地域建筑

 

会议首先是赵逵教授对AaaM建筑设计工作室陈树仁先生进行简短介绍:“陈树仁先生因为毕业于香港大学及荷兰代尔夫特大学,之后于欧洲国际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UNStudio担任首位华人副总监及高级建筑师,所以对这些先锋派的建筑或者多维曲面的建筑有些许研究。陈先生在国内外都曾获得许多设计大奖,在香港和大陆都有很先锋的作品,跨界性也很强,从规划、建筑、室内设计包括装置艺术,这点跟我们大陆的建筑师差别还是很大。他们对大、中、小而且非常规可控的项目的掌控,以及设计从构思立意然后到最后落地能够完美呈现,我觉得也是他们这很独特的地方。”

 

讲座伊始,陈树仁先生对“AaaM”背后的含义做出解释:

我们在15年成立的工作室,起初是一个十几二十人的小型事务所。三个“A”指的三个建筑师,我们的同事在早上 3 点之前下班,于是就叫3am。英文“am”其实是“architectures medium”的全称,我们相信今天建筑是一个媒介,这个媒介贯穿生活日常,贯穿所有的层面。建筑没有一个条框,它可以扩展到很多不同的地方。

 

谈及AaaM关于建筑文化传播所做的事情:

工作室最初是从文字出发的,我们一直相信传播的力量还是蛮重要,“architectures medium”就是一个传播的 leader我们工作室做了很多事情,最初是在不同的杂志上面写文章,可能是一些很普通,在街上十几块钱就能看到的一些潮流文化甚至一些八卦杂志。当时创了一个专栏,我们三个合伙人每个礼拜写 1000 字来介绍一个建筑,一位建筑师,还有一本书。我们现在在不同的平台上面写,就比方说一些文化杂志,《理想家》,去年还有帮《理想家》访问了安藤忠雄。我们也希望一直延续下去,一直能抽一点时间去让建筑的文化普及。另外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一些不同的方法,比方说设计周和设计盛世,我们会尽量去参与,通过这个方式去传播文化的力量。

 

Slide3

AaaM在不同媒体撰写的专栏)

 

进入主题分享前,陈树仁先生以“你安乐吗?你乐业吗?”作为切入点,引出建筑师怎样利用这种身份去让每个人或者是每个社区都能创作更多快乐跟共鸣:“在这个疫情、政治环境各方面都不稳定的情况下,大家会觉得自己安居吗?这个其实是作为建筑师第一个问题,我们居住的地方只有地球,但这些年我们每年的遇到的极端天气也更多,所谓安居的地方也在面临不断的问题,所以我们一直在做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的概念。

由于疫情的影响,感到焦虑抑郁的人群占比增长了25%,这个是大家需要面对的问题。我觉得在城市里面每个人都需要有更好的距离感,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需要一个共同感,我们在一个房间聚在一起的感觉;需要大自然,需要绿化;需要自由,不能永远困在一个空间里面;需要城市便捷的一个可能性。其实也就是城市设计应该让大家开心,也要减小压力,减小孤独感。我们除了设计一个空间之外,还可以设计一套东西让我们去寻找这个安乐感。”

Slide6

 

 

在会议分享中,陈树仁先生介绍了AaaM工作室近些年做过的项目,从“安乐一课”的展览唤起公众对情绪的关注和产生共鸣,再到探索新邻里关系的【潜 · 望 胡同】以及2018年结合光影游乐体验的【潜 · 望 香港】,2021年【潜 · 望 杭州】突破固有框架,并以窥探异世界为主题,在商业现场重新建立一个新奇怪异的世界,通过多个互动游乐元素,让参观者能游走在变异的管道之中,并在这色彩班斓的空间重新寻找自己。以及带来欢乐体验的香港中环元创坊 【泡夏泡夏】夏日社区互动装置,做到从小孩视觉出发的社区营造。

另外陈树仁先生也分享了在环保材料上做到让公众参与和将装置做的有趣、建立空间公共性结合的一些项目,如香港中环元创坊【JUNGLE ALL THE WAY 纸包树林环保圣诞装置】、【FABRICS AND WREATH惜布 • 彩环 • 绿圣诞】等,用建筑设计把可持续发展概念带进公众的生活。除此之外,【城寻山水】、【北角小屿】、【杭州LOFT49创意城市先行区】、【100棵圣诞树系列】等项目也是颇为精彩,体现了AaaM对于环境和场景、场所关系的重视。用一个很小的东西的置入,给相对大的一块的场所空间带来了很强的活力,即以小博大。

Slide10

(【潜 · 望 胡同】探索新邻里关系)

 

Slide11

(【潜 · 望 杭州】,来福士中心的商场中庭成为时尚秀场)

微信图片_20221026193527

(安乐一课展览空间)

 

Slide17

FABRICS AND WREATH  惜布 • 彩环 • 绿圣诞)

 

Slide22

(香港艺术馆<城寻山水>三部曲艺术装置)

 

Slide18

(香港北角‧小「屿」夏季凉亭)

杭州LOFT49创意城市先行区为「全球未来设计奖」公共空间及景观组得奖作品之一

(杭州 LOFT49 创意城市先行区)

互动答疑:

1.问:看到老师做了很多艺术的装置,像这种装置艺术需要人的体验和互动,甚至说就是为人的体验而设计的艺术作品。但是如果聚焦到社区,很多装置大多都是呈点状的,如果想要做到线状甚至面状的效果来带动凝聚整个社区,又该怎么去实施呢?或者说点跟点怎么去连接打通?

答:其实设计师他的角色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去联系到更多不同的人,然后把不同的角色汇到里面。所以我们不能只强调设计,更需要强调社区,通过社区里面不同身份的人进行沟通。

如何从点变成线,线变成面,这个跟人的网络有关系,要回归到人的网络。设计其实只是一部分,比如北角的码头,首先是政府容许你做这事,其次中间有香港艺术中心,他对艺术的重视,找了我们这帮人,我们去再到社区里面。你看到那个项目里面的一些花花草草其实都是街坊捐出来的,最后也是放到街坊的店里面。以及我们办的那些活动、办雷鬼的音乐会,也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协助,这些对这个项目有很大的贡献,这些都可以是装置对社区的影响。

 

2.问:请问老师,如果是在武汉这样有历史底蕴城市做设计,这样的装置或者建筑如何找到与文脉结合的切入点呢?

答:其实还是要回归到观察里面,每个地方你总会找得到一些东西,是你觉得有一些故事可以听,有人可以跟你说,然后你听完之后你会有感动的地方。比方说我们做长裙山水的装置,就是觉得香港还是蛮有趣,山跟水跟城市混搭在一起,然后分布。所以重点还是切身去体会这个城市再去思考如何切入。

 

3.问:老师的作品把童趣贯穿其中,让作品充满活力,也成为激活建筑或片区的一个点。那这种童趣设计是否有一个较成熟的工作流,适用到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中?

答:可以参考一下那个“design thinking ”设计思维的一个的方向。它有五部曲,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倡的一个方法。我们以前也一直在做,只是现在把它系统化,把它理论化。首先还是回归到我们的同理心,不管是做建筑还是儿童的东西,其实它的设计的逻辑是一样的,只是在前面我们可能会更多去找不同身份者,使用者去一起参与。回归到“architecture ”和 “medium”,建筑没有 没有界限,它什么都可以,所以我觉得这个逻辑只是在于我们怎么样去利用。

讲座最后,陈树仁先生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一些建议:architecture more than architect”,不止建筑的建筑师,可能建筑师的角色慢慢淡化,但是同一时间它可以兼顾更多的角色,它也可以往外面去生长。我们不是抛弃这个身份,而是可以有更多重的身份,在不同的领域里面担当更多的角色。所有东西其实都是建筑,它不是一定是物理上面的大空间,它其实是可以在每一个世界,每一个生活环节里面也可以得到体现凝聚社区,重塑日常的作用。现在建筑行业比较惨淡,但是希望鼓励一下大家,不要气馁,也不一定要当建筑师,做一些别的有意思的也很好。Slide4

至此,感谢陈树仁先生的分享,同时感谢赵逵教授的主持、邀请。

Slide1

撰稿:张欣

图片:张欣

4118云顶集团 - 澳门云顶国际welcome © 版权所有 http://www.eatsathome.com/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