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建筑学专业本科四年级《专题研究设计》课程邀请中南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参与全过程设计课教学(2)

发布时间:2022-05-19 作者: 浏览次数:

 


2022 年春季学期,四年级《专题研究设计》课程为了弥补建筑系教师大型、复杂公共建筑设计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特邀请中南建筑设计院唐文胜、黎鹰总建筑师参与全过程设计课教学,包括设计选题、拟定设计任务书、课堂讲座、课堂讨论、讲解和评图等各环节,历时8周。这是一次有趣且有分量的尝试与体验,在8周的时间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了全新的设计教学模式,在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中,呈上了令人瞩目的答卷。

 

 

第二组:体育建筑设计——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体育馆建设项目

设计导师:唐文胜(中南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徐燊

组员:蔡旻轩、刘致远、李笠、李含笑、张伊梅、贺颖洁

题目介绍:

作为公共建筑的一个类别,大学体育馆的功能较复杂、体型变化丰富、空间跨度较大,是广大群众体育健身的重要场所。同时,体育馆观众席又涉及到声学和视线问题,因此设计者还应该具备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有竞赛要求的体育建筑配置有复杂的电视直播、同声传译、电子记分、大型显示屏、灯光、音响等设备也是设计者必须了解的。通过大学体育馆建筑的设计和学习,要了解大学体育馆建筑的功能组成及技术要求,应达到以下目的:

1)掌握大学校园体育馆的功能特点,处理好各功能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空间组合能力; 协调好大中型公共建筑与城市周边道路、交通的关系及基地内部的交通关系。

2)了解体育建筑大空间、大跨度的比赛大厅空间处理方法,解决好看台的视线、厅堂建筑的声学、体育建筑的疏散等设计问题。

3)了解并应用体育馆功能所必须的技术设施,如电视转播、同声传译、灯光、放映等等技术问题。

4)在室内外造型方面应反映时代性与地域性特征,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内、外部空间环境,提高空间艺术处理、方案表达和表现能力。

本选题是中型体育馆(大学体育馆)设计,包含能满足举办地区性和全国单项比赛需求的乙级体育馆能满足地方性、群众性运动需求的丙级游泳馆,是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体育馆。总建筑面积控制在20000 m2以内。大学校园体育馆设计是民用建筑中较为复杂的类型。不同的用途(或功能)产生不同的体育建筑类型,因此,要想设计好体育建筑,首先必须对体育工艺要有一定的了解,体育建筑设计应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比赛和训练环境,为观众创造安全和良好的视听环境,为工作人员创造方便有效的工作环境。体育建筑设计应结合我国国情,根据各地区的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民族习惯以及传统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应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8周的教学过程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概念研究阶段,每小组从场地调研、结构案例、行为研究多个角度切入方案初期设计,梳理方案的逻辑,构建概念模型。

第二阶段:将概念研究与功能、结构相结合,发现并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控制尺度比例,完善上一阶段的设计策略。

第三阶段:将草图和模型结合进行方案深化,发现和解决方案中的细节问题、规范问题等,同时准备出图和预排版。

 

学生设计成果展示

小组方案(1):蔡旻轩 刘致远

该组方案从研究体育活动的行为本身出发,结合结构创新、功能流线完善方案设计,将结构构件设计与造型设计相结合,使得设计成果兼顾创新性与在地性。

小组方案(2):李笠 李含笑

该组方案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场地的独特处理和呼应,与操场看台结合的架空平台和人车分流的设计使得该方案的功能流线非常合理清晰。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结构创新和建筑节能设计

小组方案(3):张伊梅 贺颖洁

该组方案以武汉纺织大学的校园文化——编织为切入点进行结构创新,并结合了场地分析和造型设计。设计成果体现了对校园文化的独特理解。

 

 

小组方案(4):亚尔扎提

该组方案重点突出了结构创新和立面造型设计。在提取场地“竹”意象之后对建筑结构和表皮进行了参数化设计。

 

 

由于指导老师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在让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建筑学视角的一系列专业建议。企业老总的参与机制有助于提高本科设计教学的专业性和导向性,校外导师的倾情投入和积极参与不仅提升了建筑学专业培养设计课程水平,同时也推动了建筑教育、学术和实践之间的资源整合与成果转化。校企联合模式在当下建筑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探索了教学和实践结合的新方向。

 

 

撰稿:刘致远、陈冉冉

审核:徐燊、姜梅

4118云顶集团 - 澳门云顶国际welcome © 版权所有 http://www.eatsathome.com/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