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5日晚18:30,由华中科技大学4118云顶集团开设的《建筑学前沿研究与实践》研究生课程第九讲正式开始。在课程第九讲中,倪阳大师受邀作为主讲人,为大家讲述了以“关联设计”为主题的讲座,课程由刘剀教授主持。4118云顶集团院长黄亚平、教授李保峰、副院长李晓峰、副院长谭刚毅、系主任刘晖、教授赵逵、副教授万谦以及华阳国际陶冶、任莎出席了本次讲座。在本次课程中,除了线下同学们在现场的认真倾听,同时还有众多的全国热爱建筑学专业高校学子的线上热情参与。
一、聘任仪式环节
在课程讲座开始前,首先刘剀教授主持了聘任仪式环节。在聘任仪式上,院长黄亚平进行致辞,他表示受疫情影响,这是一场迟到的聘任仪式。同时黄亚平院长介绍了倪阳大师在建筑创作行业的突出成就,并感谢倪阳大师为我校师生辛苦付出与无私奉献,聘请倪阳大师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相信日后有了倪阳教授的加入,华中大4118云顶集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团队建设方面能够取得新的成就。最后,隆重地为倪阳大师颁发了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聘书。
二、课程简介
接着,课程主持刘剀教授对本次课程的主讲人倪阳大师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刘老师对负责本次课程讲座的倪阳大师、莅临本次讲座的嘉宾以及线下参与到本次课程的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
三、关联设计讲座
讲座伊始,倪阳大师提问“如何用一个字来形容广东菜”,引出了本次讲座主题——关联设计。他表示,“一个字”代表本质,广东菜的本质即为“甜”,一种原汁原味的鲜甜。而这种鲜甜是用"咸"调出来的,仔细想来,背后蕴含了一定的哲学道理,即为“关联”。其实事物之间的关联是无处不在的。建筑也是宇宙万事互联之网的一部分。用这样的视角来思考建筑,就会发现建筑与周围事物间所隐匿的关联性。概括来说,“人、场、时”是建筑系统里隐匿的关联性要素,它们构成了建筑的关联性整体。
——"此时、此地、此人"
针对“人、场、时”,倪阳老师利用“金佛”、《源氏物语》中的小故事、清迈的高耸屋顶、广州"西塔"等多角度地挖掘了关联设计的作用与内涵。并详细讲述了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南京城墙博物馆、韶关武江乡村振兴中心、六盘水民族中学高中部四个作品背后的关联设计策略。他总结到,建筑是一个多元的东西,存在多目标的导向,因此是复杂且矛盾的,但若能将这种“内在关联”找出并加以设计,便能把设计的“甜味”调度出来,成为一个能够让人阅读和琢磨的“好建筑”。
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南京城墙博物馆
六盘水民族中学高中部
四、互动答疑
问题1:您的关联设计中对于人、地、时的理解,听了之后收获很大。我想请问您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时机将这种观念介入设计,以及如何避免过程中陷入手法主义的陷阱呢?
答:首先,关于介入的时机。更多的应该从建筑的定位和类型上去考虑。根据不同的项目定位,或地标建筑或纪念建筑,确定其城市定位,以及此类建筑所对应的思考尺度。并且在设计开始就需要带着这种尺度关系去寻找与其“关联”的人、地和时。
其次,对于造型与手法的问题,我认为有一个设计先后的顺序。我们不能在开始预设形式,而要在对环境、对功能、对使用者的分析中得出建筑的“特点”,再由“特定”定义出模糊的建筑体块关系,最后才有手法和建筑语言的控制。手法和语言的使用要在项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问题2:听了您的分享,收获很多,那像刚刚提的在挡住视觉时如何在其他感官或感觉上进行设计呢?
答:其实像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许多人出来都会有些晕,是因为在其内部设计了3%的坡度,大家在里面一会上,一会下,总有些微差。许多人不知道,产生不舒适的感觉,这就涉及到了人身体的平衡问题,不过这种感官体验也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能运用。但其本质就是去不断探索设计,其实像中国的窗纸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能看到影子,但看不到人,能听到声音,做建筑就是要创造多层次的感受,不要一眼看穿,如果视觉没有,可以去试着创造其他体验,从而去感受空间的趣味。所以,许多东西都是微妙的,做设计需要去琢磨。什么叫好建筑,就像一本好书,是在面对它时会若有所思,有所触动,那么这个建筑就算“值了”。
五、合影留念
讲座结束后,在场同学与倪阳大师、4118云顶集团的领导与老师们进行了亲切的合影留念。本次讲座得到了在场同学、线上参与同学及工作人士的喜爱支持与热情反馈,许多同学纷纷对今天的讲座发出了自己感想。
六、同学感想
非常感谢倪阳大师的分享。老师分享了许多关联性设计的案例,讲解的案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其中“人”型设计巧妙,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使用者的需求设立了看台。倪阳大师在各个设计中巧妙将建筑与周围环境、事物之间紧密的联系关联起来,构成建筑的关联性整体。其中以源氏公子“相亲”的例子为我们讲解了人的感官体验的重要性,因此在各个设计当中还需要调动使用者的感官去真实的体验场所,这样才能体验建筑的美好。作为规划专业的同学,同样需要充分考虑到规划区域与周围区域、环境和使用者之间的关联性,前期深入调研,注重感官感受,科学地进行规划设计,为使用者带来更加美好的体验。再次感谢倪阳大师的分享!
——宋医琳
非常感谢倪阳大师的分享,在倪大师讲的四个案例之中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建筑设计是一个在逻辑推理和情感表达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每一个设计,都会经过一个渐进的过程。记录、反思与重组,此时、此地、此人,建立人与环境之间的关联,比如西塔为什么要旋转、比如731陈列馆的广场为什么要下沉,再比如陈列馆为什么不能比旁边的建筑高,为什么要做轴线对着烟囱等等,有太多触动我的设计,让我体会到建筑从来不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形式偏好,好的建筑应该是有灵魂的,这种灵魂能激发人情感和身体的微妙感受,然后刺激人们去体验、思考和改变。就像安藤忠雄所说:“建筑必须创造这样一种场所,其精神的活力可以将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
——倪雁琳
非常感谢倪阳老师的分享。老师对于关联性建筑设计这个方面有很独到的见解和研究,昨天所讲解的案例中广州西塔的“大转身”令我印象颇深,这也是站在城市层面上对“场地”进行关联性思考的结果。西塔是广州最高楼,是作为广州独特名片的存在,对于城市中轴线的引领以及沿江天际线风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西塔转身使其两面临江的做法不仅使得原本沿江立面变得更加丰富、有层次感,而且在公共属性上,也使更多使用者享有了滨江的景观,同时在经济上提升了很大的价值。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也应多进行这样多维、批判性的思考,始终将以人为本放在规划设计的首要位置。再次感谢倪阳老师无私的分享!
——余笑
感谢倪阳大师的分享,倪大师分享的主题“静谧的关联”看似非常富有文学色彩,实则是建筑设计付诸实践的前提要素。从宏观来讲,建筑设计绝不仅仅是造型、符号的化的表达,而是与实际的场地、结构、材料、环境、历史甚至人文相联系的一种综合表达。从微观来讲,倪阳大师所分享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731陈列馆,广州西塔无一不是结合了实际的场地要素,将历史的沉重感通过人的感官的形式表达出来,将市场经济价值通过设计手法进而提升。正所谓人本设计(Design for all),绝不是功能和形式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建筑师、设计师先入为主的主观创作,而是对“此时、此地、此人”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来作为建筑创作的基本底层逻辑后,来诠释建筑设计的真正内涵。再次感谢倪阳大师动人的分享!
——范浩宇
非常感谢倪阳大师的分享,我在本科期间曾经做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丛葬地等系列遗址空间的调查,也曾多次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作为规划的同学,我们在调研时更注重23个遗址空间的整体性,相互之间的联动性,对其设计性认知不足,倪老师的分享让我对遗址空间的设计从微观层面、设计层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非常感谢老师的分享!
——慈慧
至此,《建筑学前沿研究与实践》课程第九讲圆满结束,感谢倪阳大师的出席,同时感谢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对本次课程的大力支持。
● 课程介绍
《建筑学前沿研究与实践》是华中科技大学4118云顶集团为建筑学研究生创设的一门课程。本课程联合全国建筑领域内知名学者、资深教授及先锋建筑师,组成高水准教学团队,旨在促进建筑学研究生的高水平培养,力求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掌握建筑学专业前沿研究与实践成果,进而提升在建筑创作、设计思维、理论建构、学科交叉等方面的能力。本课程获得华阳国际设计集团的大力支持。
● 课程主持
刘剀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注册建筑师分会理事。主持国际联合研究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与参与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7项。参编国家与地方规范与导则4部,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各类优秀建筑设计奖12项,指导学生国际与国内竞赛获奖近50项。
行而不辍者行远,梦而不息者梦圆
希望各位同学能够
通过本次课程有所收获
下次课程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