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分辨率:阅读城市的形态与时间
主讲人:邓浩
学术主持:汪原
时间:2021年3月25日8:20
地点:4118云顶集团100报告厅
演讲嘉宾
邓浩
东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师从齐康院士。长期坚持建筑学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理论、建筑技术社会学以及城市形态学三个方面。
讲座前奏
邓浩教授在开始报告之前,首先表示向武汉致敬,经历了一场非常大的社会事件,城市有不一样的变化,城市文化城市精神恰是在磨难中,不断得到提高。
中国的任何城市都不是贫困户,都有发展演变的过程。对于城市来讲各个学科都是它的重要研究问题。城市形态学是邓浩教授想要开设的一个教学课程,本次讲座也是将邓浩教授的一些教学和个人的研究体验的结合起来,与大家分享。以下为邓浩教授本次讲座正文。
讲座正文
一●识别与危机
首先谈识别,左图高分辨率的照片很难有人能看出是哪里,而低分辨率右图却有人能猜到,所以说一张高清的城市街拍图和一张分辨率低的图,它的题目可识别性是不合理的,和分辨率没有必然关系。
第二个谈危机。在城市化高速运转的今天,建筑学的危机是什么?建筑学的危机是形式,或是说从文艺复兴之后,建筑学的问题是形式,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一些建筑学者历史学家就已判断了出来。对中国来讲,是在80年代之后,当我们的城市发展速度不断的加快,越来越具体感受到我们的形式出现了问题。
既然知道建筑学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形式协调,但是我们建筑学的研究并没有十分重视,可能与现在的科研倾向有关。现代主义的形式逻辑是功能,或是技术体系。建筑有一套形式的法则,可以从萨伏伊住宅看出,架空,自由立面,自由平面,自由背后的逻辑是功能。
建筑师可以创造一个不一样的建筑,但首先要解决的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与城市的关系。从图看到当时建筑师处理一个单体,并没有对抗整个既有的城市肌理与风貌,它的开窗简洁,我们理解装饰就是罪恶这句话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建筑的本身来说,但如果将建筑放到城市的整体中,它的装饰做的相当好。
现代主义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将现代主义思想推延到利益中去,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讲求功能,效率,把建筑作为空间生产的容器,却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因为它是一种产品。所以从现代主义的思想出发,城市就显然是一个大的机器。
现代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城市中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不仅是形式的问题,它还妥协了其他的逻辑,比如形态学逻辑、社会学逻辑和经济学逻辑。
这三个逻辑在那个时代成立,不可避免了政治因素,二战之后,经济学逻辑显然占了非常大成分,要快速建造,现代主义建筑恰恰提供了方法。在战后的城市恢复和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成为主流。现代主义的规划和建设思想在欧洲快速地替代传统肌理,而意大利有着丰富的城市肌理,比如米兰、都灵,还有一大批学识渊博的建筑学者,意大利的发展是产学研结合的创作。
经历一场现代主义运动,意大利的绝大多数的古典城市却都保留下来了。这是今天都灵的天际线,可以看到制高点。罗西获得普利兹克奖的致辞,回顾欧洲的城市在亚洲的运动当中回过来,如果将来的历史学家要为威胁城市的破坏趋势发生了转变寻找解释时,罗西的名字将被列在那些曾经帮助人们建立了一个对待城市更加明智和尊重的态度的名单里。从50年代开始,意大利的建筑学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向,转向在城市的尺度上,重新思考教学。
二●建筑与城市
既然在城市的尺度上重新思考建筑学,确实给思维方式提供不一样的视角。首先,尺度,左图是画家笔下的万神庙,万神庙是伟大崇高的,画风写实,有透视,有材料,有拼贴,但是尺度却没有写实,即人和建筑的尺度问题。
往往我们是在街道之间,在小街巷当中去看这个伟大的建筑,我们看待一个单体建筑,可以说是有历史,是重要的城市纪念性建筑,但是不能忘了它是在城市的区域里,是在城市肌理当中,在巷道的空间当中,在地块当中,在街区当中。所以说建筑和城市这两个尺度之间,有街区,街道地块,或是其他的层级。建筑至少要放到一个城市形态的组织架构上去看,才能正确地认识。
三●城市建筑学
既然是从城市的角度思考建筑学,城市建筑学这样一个词语组合就呈现出来了。城市建筑学代表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意大利建筑学的走向,开始把城市和建筑结合起来。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反复强调批判建筑就是功能,批判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他的武器是城市形态的背景,去研究城市历史,由城市反过头来进行思考建筑的姿态。
建筑是城市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城市之上。如果说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可以由功能生成,那么显然建筑学就没有必要了,它完全可以靠计算,技术完成的事。所以在那个时候意大利的建筑师不约而同提出要重新架构建筑学,先去架构一个严谨的逻辑。
为什么城市能是一个好的城市,因为体现了所有人类的文明精神,建筑只有在真实的城市环境里才能得到准确的评价。建筑学的研究不管以什么方式去做,要与整体环境结合,不存在所谓的建筑学和规划景观学科的边界,它们本身都是从城市的不同角度去研究城市和建筑。
我们惯用的研究是建筑的形式,节点,细部结构等,往往拿到一个任务书,一旦确定大概的功能布局和体块,马上就会想到建筑,却没有提前了解它建立在什么地块、街区以及城市尺度的状态。
对城市形态学贡献的几大学科,是建筑学,地理学,规划学,城市形态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由于研究的学科背景和方法不同,它们研究的城市形态也有不同,其脉络形成三大流派,地理学是纯粹的科学,客观地描述城市形态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变的;意大利的类型学在批判中进行,看到了城市的危机,有明确的目标,用历史研究与形态分析,去理性对抗;法国是与社会学和哲学结合,更多的是批判性的评价。
虽然不同的学科都对城市形态做研究,但主要的方向有两点:一点是历时性的研究,城市形态是历史特色时期动力因素作用下的一种演变的历史过程。第二个就是要素到整体的系统分析,城市形态是一个结构体系,将它一层一层的不同的尺度层级进行研究,是共时性。不管是地理学家还是社会学家,还是建筑学家,研究城市形态时都要遵循这两个重要的路径。
罗西的城市建筑学影响非常大,传播至今,罗西对于建筑学和欧洲城市的影响,反而体现在教学上。
意大利具有强大的城市形态类型形式,任何知名的建筑大师到意大利做项目,都会约束自己,比如西扎的这个作品,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房子。
为什么城市建筑学能够拯救意大利以及欧洲的古典城市,却未能帮助到中国?城市建筑学作为意大利的思想体系,还有很多需要大家去了解。这是我201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梳理了穆拉托里学派的发展,这个时代更重要的是它是关注历史的连续性。
包括16年的一篇文章,向欧洲学者介绍经过30年后,我们如何重新理解罗西的类型学 。八九十年代中国住宅商品化刚开始,城市化的运动刚加速,但30年过去了,这本书和思想没有帮助到我们,城市的大量肌理没有被保留下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虽然三十年来在国内类型学一直是高频词语,但至今存在两方面的误读。首先是可能过多的在文化心理学层面将类型与集体记忆和纪念性建筑捆绑在一起,遮蔽了类型学原本宽泛的图景。在这样狭隘的解读下,类型更多地指向传统,而非未来。事实上,重构历史连续性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类型学研究的初衷,关乎过去,也关乎当下和未来,关乎创新。其次是类型学的讨论虽然大多会以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为学术范本,但依然局限在建筑尺度,而非城市,忽视了类型学之所以成为抵御功能主义的利器,是因为它首先成为了阅读经典城市物质形态的工具——从材料级的微观尺度到城市级的宏观尺度。
由于这两方面的误读,类型学在国内建筑学教育中至今并未衍生出体系化的设计教学方法,而反观在同样具有悠久历史欧洲城市建成环境中,基于类型学分析的建筑设计是主流。
类型学是思想,是理论,甚至是方法,但是在国内现实教育中至今没有体现,明显是问题。
四●城市肌理与分辨率
01 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这个词,是用Fabric还是Tissue?这两个词代表了对于城市肌理的两种不同的解读。城市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肌理,Fabric更多指织物,而Tissue指有机组织,城市有机体。
如果用Fabric,可以发现城市肌理可以织补,如果用Tissue,跟生物相关。当一个城市出现了一些问题破损需要修复时, 织补的目标是看起来像是没有做过,而Tissue不仅要缝合起来,还要共生。
奥斯曼的巴黎改造,将一些很重要的纪念性场所与城市空间联系起来,是大规模的城市手术,虽然道路有大规模的改造,但是在建筑层级的尺度上,空间发生了自我适应,自我修复。相当于在人的肌肉上划了刀子之后,肌肉会通过细胞进行修复。
意大利的椭圆形街区是怎么来的呢?斗兽场的功能消失了,会慢慢融入城市肌理中,有居住填充,道路穿过,这是在漫长的城市形态转变过程中城市肌理的“自我”修复。
除了修复,还有死亡和排异。这是雅玛萨奇设计的社会保障住房,显然在城市肌理中是个异质,没有地域性,只呈现出光明城市的模式,并成为了犯罪高发地。该建筑于1972年被爆破,该时间点也被詹克思宣称为现代建筑的死亡。
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学,经济学的逻辑就会呈现出来,城市是个有机体,不是说真的是动物,它的管理体系,各层结构,整个运营的系统,本身是自我修复的过程。
02 分辨率
城市肌理,看起来应该是有生命的,可以去自我修复,那么该怎么去研究呢?是分辨率。分辨率首先来讲是阅读城市形态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
分辨率在字面上指的是清不清楚,举个例子,一张高度模糊的马赛克肖像,看到第一眼开始归类,第一是个人,第二是一个女人,第三是个东方的,第四可能长得还不错的。随着分辨率的提高,可以对它定义更加的具体,细节不断的增加,可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显然没变的是结构,在结构稳定的基础上,细节不断的增加,才是有意义的,不会产生判断和识别偏差。但是如果结构发生了变化,而细节细致,即使高清晰,却失控了。因此在结构稳定的基础上,增加细节才是对的。像右图这张圣马可广场,结构不变,就很容易识别。
把分辨率拆开来讲,分辨有分类、辨析、批判的意思,而率,则有两个意思,尺度和速率,分辨率就是研究城市的肌理和形态。
a.空间上的分辨率
对城市进行尺度上的划分,材料,构造,建筑,地块,街区到城市肌理。在不同分辨率下对城市进行重新绘制,随着分辨率的提高,重新绘制城市,这张图将底层全部绘制,可以看到房屋的布局,看到城市生活。
罗西组织学生做的地图,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起尊重城市,尊重城市肌理的态度。
城市形态的研究,可跨越规划尺度,建构尺度,材料尺度,可以运用GIS计算机将材料作为数据库保存下来,可以梳理不同层级关注的对象和背景等。
b. 时间上的分辨率
城市不是静止的,城市是有机体,无时无刻发生变化。从图我们看到成都过去20多年发生的变化。
左图是威尼斯街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右图是英国地理学家对地块的研究,地理学家是很冷静,客观的,没有感情的,可以看到类型的变化。一开始基础类型是一样的,在演变的过程中,会适应气候或者生活方式 。
在这样变化的过程中,是有规律的。尺度越小层级的元素,变化显然是越快的,越向上的层级变化是很缓慢的,甚至不再变化。
03 作为方法学的分辨率
当对城市生态学和分辨率的概念进行研究时,我们该如何做?
做城市设计时要去架构逻辑关系,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结构,生态环境。四年级的城市设计,其实是在设计这几个逻辑,是综合性系统。做城市设计之前,一定要做城市形态的分析:
首先梳理历史地图,地块的演变过程,进行肌理层级的分析,再进行类型学的研究。基于这些研究后,才可以做空间的架构,在研究过程中分析背后的社会学经济学逻辑。
表达可以从不同尺度空间呈现,还是要回到真实的场景中。
五●课程案例与项目
01 南京小西湖更新改造
南京的历史风貌区改造,以城市建筑学作为指导,放弃大拆大建,目标是民生传承和活力,把人和房子一起留下来,公共空间的运营场所的再造。
首先明确规划要做什么,居民可以做什么,然后架构理论框架。过程互相协商合作,我们不仅扮演建筑师的角色,还可能扮演路径设计师,或是整体协调者,建筑师还要关注社区,政策和资金等。
最后将设计结果还原到真实场合中去,而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这可以展示与城市的关系。
02 东大校区学生中心设计
三年级的东大校区学生中心设计,会关注构造,材料交接,石材产品与结构的关系,应该明确构造、材料的设计,与城市有关,而不只是功能。
单独画外墙大样没有意义,没办法判断形式,要看它跟街道的关系。不同同学的出发点,对它的未来的想象不一样,可以看到不同的方案,形式的背后是不同的逻辑,最后都回到真实场景中。
嘉宾总结
最后,邓老师表示希望能够把当年对于建筑学的热爱能感染传递给新一代学子。虽然现在是一个多元化,高度竞争高度,紧张的时代,但是这一切矛盾还需要我们年轻一代来解决。
备注:本文整理自邓浩老师2021年3月25日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讲座。
文字 │ 房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