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设计学系研究生读书会(第四回)

发布时间:2018-10-24 作者: 浏览次数:

“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金秋十月,百果飘香的季节,秋收冬藏的序曲,也是知识积累与收获的好时光。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准备,2018年10月18日下午2点,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系以“城市游记”为主题,迎来第四回研究生读书分享会。

本次读书会邀请到地图专家徐望生老师、建筑学系黄涛老师。设计学系吕宁兴老师、任康丽老师、王祖君老师、汪浩老师参与到此次研究生的读书活动中。

2CD24

此次读书会共有11位同学分享了各自的读书心得。阅读分享的书籍有《马可·波罗游记》、《东京梦华录》、《西湖梦寻》、《扬州画舫录》、《中国游记》,以及《My Life As An Explore》和《Illustration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1.《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

分享者:吴双同学


61718

《马可·波罗游记》不同的中文版本

《马可·波罗游记》由公元十三世纪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口述、狱友鲁斯提(比萨文学家,又译鲁斯蒂谦)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和游历中国的长篇游记。这部游记有世界一大奇书之称,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

58345

这一次东方之旅已经过去700多年,但探索的精神依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激励着人们不断做出新的探索。《马可·波罗游记》极大地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心,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一抹东升的曙光。可以说是《马可·波罗游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并在以后的数百年间持续促进了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间的交流。

教师点评:

《马可·波罗游记》是口述+撰记作品,不论中外研究者对于马可波罗究竟是否到过中国如何争论,其中关于中国的记述和描绘总体来看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虽然元代在中国历史中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迟滞甚至倒退的时期,游记中记载的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统治阶级的生活状态,和对于中国城市繁华壮丽的描述,至少是反映了作者同时代到过中国的异域客商的集体记忆与东方文化图景的共同想象。这本书的贡献是给西方带来了探索东方世界的激情,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它也是研究古代东方文化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献依据。


2.《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

分享者:张钰同学、刘安钰同学

9B00A

《东京梦华录》封面及《清明上河图》局部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它描绘出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3A4B7


      张钰同学:这次读书会我的主题是以《东京梦华录》为文本依据,试着解析宋代城市街道空间形态。我希望将书中所描述的北宋东京具体城市空间结构、街巷街坊的特点结合自己的设计知识与经验进行创造性解读,咀精嚼华,并对当下城市空间设计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2BF45

刘安玉同学:《东京梦华录》充满城市民俗文化记忆。我通过结合《清明上河图》来比照、认知当时的民俗生活——酒文化、商业文化和节日风俗。这是一部大宋最繁华时期都城的旅游指南,城市布局、日常饮食、节日风俗、宫廷礼仪,无一不包。相较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摩肩接踵的市井繁华,宋代都城在孟元老的笔下更透出一份优雅、闲适的感受,因而更让人倍感亲切、心向往之的同时,感同身受着一份落日悲凉。

教师点评:

刘安玉同学的读书方法比较好,能够先从书评中找到特别的线索,并开始着手自己阅读的重点与方向。该同学通过《东京梦华录》中有趣的民俗文化,结合《清明上河图》中的绘画场景细节进行比对,图文并茂。但不足的是对一些文字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清明上河图上》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没有被关注到,仍需挖掘。老师们认为阅读这本书的两位同学下了功夫,准备充分,阅读中与专业设计结合,还是很不错的。


3.《扬州画舫录》—— 李斗

分享者:何星瑶同学

《扬州画舫录》清代版本及序

《扬州画舫录》涉及扬州城市规划、园林名胜、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等许多方面,文字精彩,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

588EA

曾经有人用“湖山此度劳搜索,却是昌时宝鉴书”来形容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所谓“昌时宝鉴书”,说明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书中记载了很多市井人物的生活、思想,描述了清代扬州社会中人文风情。《扬州画舫录》像是一本关于扬州的旅行指南,凡是当地风土人情、忠孝故事、名人掌故、街巷传奇、戏曲演员、殿堂匠作乃至百科知识等,都可以到李斗的画舫中寻觅,上船者,必有所得。


教师点评:

    《扬州画舫录》可谓盛世昌明的城市风俗志。阅读时可否多与个人及当下日常生活结合来产生体会,比如《扬州画舫录》讲述了清代的扬州历史,但当时的风俗有多少仍然保留到了现在?又有多少发生了改变?这些留存与改变的社会与技术逻辑及其对我们当下生活图景建构的参证意义?可以再探寻......


4. 《西湖梦寻》—— 张岱

分享者:周书敏同学

70EF2

《西湖梦寻》封面及西湖全景图

《西湖梦寻》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著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全书共五卷,七十二则,通过追记往日西湖之胜,将杭州的古与今展现在读者面前。周同学首先介绍作者张岱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其次,通过对《西湖梦寻》每卷片段节选,简要介绍书中对西湖风景的描写,并对现在西湖的旅游地位及一些景区做评述;最后,通过今昔西湖的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我们还记得我们的故乡以及文化家园吗?

2B6B1

教师点评:

西湖是个好地方,作者对于西湖的描述比较详尽,张岱的后半生就是在怀念前半生的生活,包括他写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这位同学节选了书里的片段,并认真阅读、领会与解释了书中的亭、寺庙、峰等文化地标的含义,很用心!赞同这位同学发出的疑问,我们的故园到底去哪儿了?当然也更鼓励后续再继续深剖并研读这本书,多揣摩张岱这个人物的历史际遇和感物伤怀,才能够更加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寄托。


5.《中国游记》—— 芥川龙之介

分享者:戴紫萱同学、王江泽同学、袁嘉文同学、高扬同学

5B7E2

芥川龙之介肖像及其青年时代所阅读过的日文版《西游记》、《水浒传》

        《中国游记》200611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日本人芥川龙之介。该书是他三个月旅游中国的游记,全书夹叙夹议、情景交融、文采斐然,且颇具幽默感。

戴紫萱同学:参加读书会与老师和学长们分享读书经验给了我一个别样的视野,让我有了一次特殊又难忘的知识接收与碰撞的体验,收获颇多,十分荣幸能参与”。

18775

王江泽同学:芥川龙之介在《中国游记》中描写出上世纪20年代中国人的许多恶习,在感到痛心与不安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把这本书当成一面镜子,一面破碎的镜子,倒映着我们的过去,我们踩过这面镜子,脚底流出鲜血,正视这段过去,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

3A323

袁嘉文同学:《中国游记》是芥川龙之介描写他在中国所见的沿途人文景观,以及对当时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记录。他向我们展现出当时的中国图景,言辞虽然很犀利,但是态度不偏颇,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凋敝的中国现状,对于外国势力在中国的所作所为,也如实的记录下来,这在当时的游记中是极少言及的。书中所描写的大木筏西洋建筑等,能够让我们足不出户而了解到更多我们能够参考和利用的历史与专业知识。

高扬同学:《中国游记》中也真实的描写了作者在江南地区和长江游历时对风土人情的所观所感。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还是当时美国人在中国的飞扬跋扈,这也是其他游记所没有描述的内容。当芥川看到现实的中国与诗赋中的中国有落差时,他毫不掩饰自己失望的情绪,芥川的描写不能说没有参杂情感偏见,但至少事实是真实的。我们应该勇于正视芥川眼中的中国。我们也应该去反思后来的有些矫枉过正的建设运动,去思考怎样在不断发展的今天,将诗情画意的优秀建筑文化留存下去。

教师点评:

书中描写的底层中国人的贪婪并不能简单视为一种人性的贪婪,而是由当时中国的社会混乱与经济窘困所逼迫的。我们要客观的看待芥川的文字,像鲁迅一样,而不是依于情感原因而一味的抗拒。当然我们也不妨顺着芥川龙之介的思路,创造性地思考诗赋中国与实景中国的历史落差及其弥合路径的问题。


6.《ILLUSTRATION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J·Thomson

分享者:詹靳颖同学

《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1870年,英国摄影师及作家约翰·汤姆逊的著作,英文原版共四册。汤姆逊扛着一台笨重的照相机,用自己的双脚从古老中国的海南游走到了天津。他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剖析出当时中国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乞丐,都是他了解这个古老中国的视角。

731D1

《ILLUSTRATION OF CHINA AND ITS PEOPLE》英文版封面及内页

过去课本上全是枯燥的文字描述的历史,但经John Thomson摄影机瞬间的捕捉与定格,一下子生动鲜活了起来。首先,并不是单纯地拍摄了一大堆历史素材;其次,也不乏对于异域文明的大量而深刻的观察与思考。 因此,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注解,恰恰相反,照片往往成为文字的说明。正如他自己所言:“希望通过一系列照片来展现中国和她的人民,她的艺术、习俗,各地的风土人情”。

44BC0

教师点评:

小詹同学的演讲十分生动,扣住自己的主题,也结合自己的家乡生活体验,时空穿梭中给大家带来了“一个150年前历史课本外的中国”。对外文书籍的翻译到位,理解其拍摄年代的广东地区的社会生活状况,尤其是能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进行介绍,非常精彩!


7.《My Life As An Explore》—— Sven Hedin

分享者:徐含璐同学

《我的探险生涯》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撰写,章节连贯,按照时间线索讲述其作者经历。从作者幼年立志探险开始,讲述了他从1885年的亚洲之旅,18901893多次到中国西域探险的经历。他试图登上冰山之父,挑战死亡之海。他也获得了重要的探险成果:发现楼兰古城、界定罗布泊、以及填补地图上西藏的大片空白

6EDC1

《My Life As An Explore》书籍封面及斯文·赫定肖像

全书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记录作者的探险经历,按照时间线的方式对其探险进行整理,并附手绘图和路线图。让读者比较清晰的了解城市地理位置。书中记录了历史、社会、习俗等地域性事件及内容,幽默有趣。整本书用记叙文的方式平铺直叙,简单却难以掩盖其中的惊险。文笔质朴,却能引人入胜,我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经历了从死亡沙漠里的绝望到意外发现沙漠古城的惊叹。

1BEEB

教师点评:

该同学详细介绍斯文·赫定在新疆沙漠地区的经历和重大发现。其中,按时间线制作的路程表清晰、完整,这点非常好。斯文·赫定作为一名伟大的探险家,虽然拿走了我国的文物,但同时也有效的保护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从中国西部文化考察和国土认知方面为中国做了一些事情。他也是一位具有专业素养的旅行家和艺术家,其经历与成就值得我们景仰。


·交流与分享

读书会上还展示出徐望生老师收藏的三幅历史地图实物。它们包括:《1877晚清汉口镇市街图》、《乾隆营汛驻军图》、《嘉庆汉口镇图》。地图中描绘了清代中叶汉口旧城镇的基本结构,仔细研读还可以发现四百个左右汉口历史街道名称、历史建筑名称、老城门、租界区、湖北各城池、山脉、水系等内容,历史地图画面生动、精致有趣。徐老师以地图为媒介,为我们解析汉口城市的生长年轮、历史建筑风格、街道的排布方式,以及当下汉口城镇格局的发展与影响,让师生受益匪浅。徐老师还无偿赠与设计学系《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版、明仇英版和清院本版)高清电子版全图,以供研究生及教师学术研究之用。他对历史地图知识的全面梳理,以及对汉口市镇成因缘由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对学术研究的奉献精神赢得在场师生的热烈鼓掌!

2BFDB

老师和同学们在观摩历史地图

27DE7

王老师、汪老师、黄老师对营汛驻军图产生浓厚兴趣,积极探讨

22D61

徐老师给同学们认真讲解《漢口舊鎮市街生長莭理圖》

50E68


      徐老师让同学们明白历史地图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和描绘倾向,比如1877年地图上对英国领事馆建筑描绘就和当年的建筑形态相同,均是两层外廊式建筑,并有院落。还有汉口的通济门、万寿宫、天主堂等在历史地图上都有对应的建筑图示,且与其真实建筑形态相差无几。这些均反映出历史地图本身存在的可靠性与权威性。 

55435

历史地图上的英国领事馆图示及老照片对照

5D22C


历史地图上的通济门图示及老照片对照

7C3E2


历史地图上的汉口花布街、万寿宫、礼智司、帝王殿


      此次读书会又给设计学系师生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同学们在深切感受读书之深奥的同时也体会着书能给人带来的妙趣横生。非常感谢徐望生老师、黄涛老师、吕宁兴老师、任康丽老师、王祖君老师、汪浩老师的参与点评!感谢十一位同学的读书感言,与会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颇丰,期待下一回读书会的到来!




图文编辑:徐含璐

编辑修改:任康丽


4118云顶集团 - 澳门云顶国际welcome © 版权所有 http://www.eatsathome.com/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