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学院“双一流”建设五年规划“4”大升级、“4”大突破、“4”大拓展的总体建设目标,2022年10月17日,由规划系班子和各教研室主任共同参与,召开了规划系“十四五”期间“双一流”建设五年规划研讨会,以期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内规划系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
本次会议由规划系主任刘合林老师主持,副系主任王智勇、贺慧和单卓然老师以及镇村发展与乡村规划教研室主任刘法堂、可持续城市规划与设计教研室主任罗吉、地域城乡聚落遗产保护教研室主任邓巍和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教研室主任赵丽元老师参加研讨。在此次会议中,刘合林老师介绍了学院“双一流”建设五年规划和规划系“双一流”建设初步拟定的五年规划建设任务和预期成效。各参会老师分别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自主创新科学研究、重大社会服务、文化创新传承、国际合作交流等六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
图1 刘合林老师介绍学院“双一流”建设五年规划
一、各抒己见,群策群力
参会老师针对规划系“双一流”建设初步拟定的五年规划建设任务和预期成效,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建议。
刘法堂老师认为规划学科发展,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加强学生下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和规划工作组织和协调能力;加强培养学生规划设计与图面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以赛促教,争取在国际级和国家级各类竞赛中实现更多突破。
罗吉老师着眼于课程教学与学生培养,建议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成果要求,更新教学成果展示内容、学科团队信息和全系建设成就信息,有序组织关键学科与专业重要竞赛,通过各类金课的建设丰富课程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影响力。
邓巍老师认同鼓励学生参与大量社会实践,传承“党员先锋服务队”在湖北孝昌县小河古镇与东河村、云南镇康县南伞镇刺树丫口村、云南临翔区蚂蚁堆乡蚂蚁堆村、湖北巴东-阳新-仙桃-当阳-枣阳、湖北荆门市月亮湾社区与雷集村等地的奉献精神,继续在全国多地持续开展“党旗领航”工程,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服务和共同缔造服务,强化社会服务影响力。
赵丽元老师建议进一步加强规划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进一步强化规划系的国内外影响力,打造系列品牌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共同合作,在国际重大科研项目上互学互鉴、携手共进,实现零的突破;在国际合作办学、中外联合教学上,交流教育理念、转换教学方法、开拓学生眼界,通过建立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机制促进全系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王智勇老师总结了过去一年规划系的办学成就,他指出,规划系在未来几年,需要紧紧围绕“五个一流”开展工作,继续做好国家一流课程与省级一流课程的申报、住建部“十四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和全国城乡规划教育年会的教研论文与课程教案品质升级和教学成果突破等工作,谋划国际级规划教材的申报,注重可显示成果的培育和谋划。
贺慧老师表示未来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办学质量,推进学生培养计划的“减负提质”,开展研究生培养计划修订,统一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形成“专业理论+研究性设计+研究方法类”三大专业课程板块。稳步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基地建设,全面整理并逐步增加签约基地和基地导师,打通学生从“学校-企业-社会”的培养出口路径,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单卓然老师回顾并解读了国家级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与人才工程上的相关政策,以及当前规划系在此两个方面的突破口和重难点,并指出,应保持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自科基金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各类省级高水平课题上的持续发力,扎实推进推荐各类科研平台的规划建设,例如自然资源部城市仿真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湖北省国土空间低碳生态智能规划研究中心等平台的申报筹建工作等,以此为依托形成多学科交叉的高水平前沿科研团队。
图1 全体参会老师讨论规划系“双一流”建设五年规划
二、厚积薄发,奋进向前
刘合林老师对会议内容和规划系未来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并对五大教研室团队提出了建议与要求,要求各教研室持续推进教学研讨活动。他强调,城乡规划行业和学科正处于迅速变革的新时代,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必须进行前瞻性、前沿性的思考和探索,紧跟时代发展的新动向与新要点。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应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谋划更多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在学科团队建设方面,应该聚焦于前沿基础领域和交叉领域的探索,建立高水平的学科团队,聚焦于创新成果的培育,在巩固现有国家纵向课题科研水平基础上,重点攻关,争取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各类重大/重点项目和中外合作研究上实现新的突破。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整体布局、引进与培育并重,要在国家级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上实现新突破。在文化传承上,应该聚焦中国特色的地域文化遗产,深入挖掘,积极参与,讲好中国故事。
图3 刘合林老师总结
本次会议研讨内容丰富、讨论热烈,注重规划学科发展与国家、国际发展新环境的对接,围绕学院““双一流”建设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系“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及其可能的标志性成果,为规划系实现高质量的“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新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