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澳门云顶国际welcome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澳门云顶国际welcome > 正文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办学40周年系列活动--绿色健康人居环境的前沿理论与技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2-10-20 作者: 浏览次数:


 

20221019日,绿色健康人居环境的前沿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于线上顺利召开。会议积极响应我国“健康中国战略”号召和努力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气候行动目标,邀请了众多学者探讨如何对绿色健康人居环境进行指标评测、要素关联关系挖掘以及性能优化与设计实践等。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主办,4118云顶集团、公共卫生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共同承办。

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科学4118云顶集团徐燊教授主持,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发起背景、会议主旨和演讲嘉宾。4118云顶集团副院长谭刚毅教授为本次会议致开幕辞,阐释了国家绿色发展、打造健康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指出落实学科交叉创新是我们的使命,表示此次研讨会对于服务绿色健康人居环境、开展前沿理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燕达教授以《建筑中的人行为观测与建模》为题,指出使用者用能行为因素使得目前的能耗模拟结果与实测存在巨大差距,因此,需针对建筑中的人行为开展深入研究,通过追因与特征分析,更科学精确地刻画建筑中的人行为,推动其在建筑设计与运行等工程及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报告详细介绍了人行为观测的实地测试、虚拟仿真、问卷与访谈、大数据采集方法,基于时间相关性、环境反馈性、个体多样性分析分别构建了相应的行为模型。

 

天津大学朱丽教授以《绿色光伏建材与零碳校园》为题,指出设计方法+技术体系的有效结合是实现零碳建筑的必要途径。通过太阳能建筑设计案例,介绍了光伏集成优化等多项新型太阳能利用技术。此外,我国校园的区域特性以及社会属性,在零碳校园建设和潜力发挥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研究团队已与海教园、三峡电能启动“海河零碳校园”建设行动,后续将继续完善规划能源体系建设、技术应用和工程示范的系列工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群教授以《从建筑的功能设计走向性能和品质设计》为题,为我们分享了一些疫情影响下的个人思考。首先,由于疫情影响,居家时间变多,真正体验到住宅建筑空间意义和多样化价值需求。此外,人口萎缩对既有建筑的影响、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停滞带来的问题、国际大环境使得建筑节能行动成为必然、应对社会发展的建筑教育新需求、疫情对生活和建筑空间的改变、工程项目的高要求挑战等一系列问题也令我们产生了新的思考。

 

重庆大学冯驰教授以《传统建筑外墙内保温改造:冻融风险评估与控制》为题,讲述了传统建筑内保温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控制策略。在风险评估方法中,通过实验测试的方法检查直接测试所存在的工况过于极端的问题以及间接评估存在的可靠性有限的问题,研究指出更符合实际使用情况的实验判断更为可靠。在冻融损害控制策略中,通过实验验证了使用憎水剂处理外墙能降低内保温改造的冻融风险。

 

华中科技大学陈宏教授以《街区空间形态差异与居民的交通污染物暴露风险的关联性研究》为题,指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控制城市热岛影响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通过对武汉街区交通污染实测,将气象因素和用地特征作为控制变量,与城市形态因素一起加入模型进行辨析,得出了建筑山墙间距、街谷高宽比等街区形态对交通污染扩散的影响,根据暴露风险评价、物理性能驱动对街道空间形态进行了设计策略制定及综合优化研究。

 

东南大学张宏教授以《性能优化的定量建筑设计技术方法研究--Solar Ark2.0项目控碳为例》为题,介绍了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7个阶段(材料制备、构件制造、物流转运、装配施工、运营维护、改造再利用、拆除再利用)及其碳排放计算方法,通过Solar Ark2.0C-House项目)计算研究案例展示了各个阶段的碳排放情况和建成成果,并与设计师前端设计软件融合,进行控碳正向设计,建立绿色低碳设计技术,推动城乡建筑健康高质量发展。

 

 

东北大学丁建华教授以《传统建筑绿色智慧萃取与传承》为题,指出我国传统建筑蕴含的绿色技术不仅彰显其地域特征,且具备高度的可识别性和气候适应性,可以通过当下技术手段介入,结合其气候、文化、使用等地域性要素干预,定量拆解与提取其绿色设计技术,有选择的对萃取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良,建构所属地域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传承应用,使传统建筑的绿色智慧成为绿色建筑创作和技术选用的一条重要线索和路径。

 

南京大学郜志副教授以《基于建筑设计平台的城市风环境模拟》为题,指出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通风性能下降、热岛强度增强、污染物积累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回答了建筑设计平台上的CFD插件种类及其优劣、应用场景、应用及其模拟尺度、准确性和精度问题,建议使用者针对具体的研究需求选择合适的插件。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大可副教授以《机构养老设施的环境认知性能测量》为题,指出我国养老体系正在建设中,环境、辅具、服务三个维度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基于空间句法对空间性能进行分析,建立了单一空间数学模型。此外,对环境色彩的适老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VR虚拟实验确定参数阈值,未来将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结论验证。

 

同济大学姚佳伟副教授以《环境性能驱动的自主智能设计》为题,指出环境性能驱动的设计工作流则将环境评估置于设计初期,通过循环判断持续对设计方案进行环境性能优化,可极大增加设计决策与其环境性能影响的交互和反馈。研究团队通过建筑学、建筑环境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以环境性能驱动的自主城市设计目标,对复杂城市的高保真生成、室外环境的高效评估、高纬参数空间的交互优化方法、生成逻辑进行了详细介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孔黎明副教授以《西部地区公共建筑表皮光热性能优化方法与设计实践》为题,指出目前建筑师希望在设计前期了解建筑性能,并能够通过设计决策提高设计性能,因此,需要适度打破建筑设计黑箱,让建筑师了解优化过程。在性能分析环节增加关系量化,理清不同要素与优化目标相互之间作用机制,优化建模逻辑,简化优化理论模型,提高优化效率,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案例。

 

华中科技大学李新欣博士以《基于观众生理反应的展览空间环境序列设计研究》为题,讲述了序列动态感知视角下的展览空间环境研究的必要性,结合景观旷奥理论和前人研究提出简化模型,通过观众参观轨迹与生理指标记录以及空间环境参数提取,从单元设计、场景转换、总体设计维度对展览空间环境序列设计要素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指标及作用效应,有助于展览空间环境设计及相关的序列组织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巫溢涵博士以《基于多精度代理模型的街区通风优化方法研究》为题,指出使用优化设计方法可以将形态管控思维向绩效管控思维转变,并且能够兼顾控规指标及多种绩效,节约人力和计算成本。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得出利用样本的叠加能够不断增强对“形态-通风”关系的学习,更有利于城市街区通风优化设计任务,该方法也可以被迁移到热环境、光环境、碳排放等目标的优化设计过程中。

 

此次会议得到了13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参会师生反响热烈,表示此次研讨会内容丰富且深入,体现了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通过多方面的思想碰撞,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维度、新方法和新思路。

 

 

撰稿人:李新欣

审稿人:徐燊

4118云顶集团 - 澳门云顶国际welcome © 版权所有 http://www.eatsathome.com/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