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澳门云顶国际welcome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澳门云顶国际welcome > 正文

2020华中科技大学MFA艺术硕士毕业设计成果展2

发布时间:2020-05-07 作者: 浏览次数:

2020华中科技大学MFA艺术硕士毕业设计成果展2


未标题-1

毕业设计展示专题2:建筑与街区环境设计专题

本专题主要设计方向为建筑与街区环境设计,共有7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从较为微观的角度重新审视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活动、心理感知关联问题,营造富有体验性、文化性、亲切、舒适的外部环境。作品包括:1)联觉体验下的屋顶花园设计2)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现代化运用3)空间组合论下的佛教寺院环境设计4)可供性理论的居住街区适老空间研究5)机更新理念的历史街区环境提升设计6)城市智慧环境设施应用设计7)虚实相生手法下高层住区景观意境营造设计。

 

毕业设计作品1

论文与设计题目:联觉体验下的建筑屋顶花园设计研究

——以广州国际医药港大健康综合体为例

设计者:李泳霖    指导老师:白舸

31588483631_.pic_hd

 

设计概要:

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增速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人们受到来自各方压力,对身体及心理健康也愈加重视,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当人的身心状况出现问题,除了外在的医疗手段外,人内在的自我修复也至关重要。通过在屋顶花园的景观设计中强化人的各感官联觉体验,能赋予景观一定的疗愈功能,促进身心恢复。本设计尝试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下,通过强化多感官的联觉体验来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为人们创造更多积极的身心疗愈的屋顶景观空间,促进生理及心理状态的恢复。

 

方案展示:

1.中心景观区:视精神联觉

中心景观装置共分为两个部分:悬挂的景观组团以及地面的漩涡水池。悬挂景观组团底部为一个碗状轻型钢材浇筑而成的容器,外侧人为制造肌理并运用有机涂料仿制泥土块、树根等的造型及质感,内部填充土壤,顶部由造型优雅的罗汉松、球型灌木及景观置石等组成干净纯粹等景观小组团,并在容器周围设置挂钩连接在四周的塔楼立面,利用钢丝绳连接水管为植栽供水。

中心景观装置结构图

 

中庭效果图

中心景观效果图

 

2.林下活动区:视听联觉

2.1内省空间场所营造

利用锈红耐候钢板在道路一侧的草坡内设置一道高2.3m的景墙,为了降低空间的压迫感,故将墙体整体设置后退0.5m,起到缓冲的作用。在锈红耐候钢板表面利用激光穿孔技术沿道路流线绘制宇宙——地球——为主题的风格化图形,从宏观到微观,阐释人的自我价值,试图唤起人对自我认知的思考。

认知墙

自我认知墙立面概念表达

 

道路的另一侧为林下活动空间,为了给人们营造相对私密、独立、安静的环境,从而有利于思考的发生。用锈红耐候钢板片,每片间隔0.15m垂直于道路走向分布。根据透视原理,人们只能透过钢板的间隙窥探到所在位置周围的部分景观,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格栅墙

格栅景墙的立面表达

 

2.2外泄倾诉场景提供

内心的自我调节与情感的对外宣泄是调整心态的两种重要方式。区块内开阔且坡度较缓的阳光草坪为周边寻求医疗保养服务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场所。较高的坡度为高大乔木提供了充足的土壤,同时也为建筑区屏蔽了活动噪音,为来体验优质医疗保养服务的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听觉环境。

多功能的介入

林下活动区的多种功能介入

林下活动区效果图1

景墙效果图

 

林下活动区效果图2 

林下活动空间效果图

 

3.公共活动交流区:视精神联觉

三跑楼梯空间采用与四层中心花园相同的耐候钢板薄片与透明玻璃的组合打造格栅楼梯间,整体统一延续,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楼梯间旁的环绕绿地内设置有高低起伏、色彩鲜明的声音收集装置,从高处收集风声及树叶声、中等高度收集人声、低处收集脚步声,通过管道传送到天桥底部的公共活动区域,营造别致有趣的听觉景观互动体验。

天桥1剖面

公共活动交流区剖面示意图

 

4.登高自我感受区:空间情感联觉

站在最高点的观景平台上能从东西两个方向一眼望穿整个天桥景观。同时,架高的走廊使该段区域的景观立体层次感更加丰富,登高空间的置入增强了人们的多维景观体验,同时在视觉上弱化了南侧垂直电梯的存在感,使其更好地融入景观环境中并成为景观表达的一部分。

天桥2剖面

登高自我感受区剖面示意图

 

天桥效果图 

登高廊架效果图

 

5.休憩眺望区:视空间联觉

休憩眺望区在天桥最西端设置了一个下沉的台阶空间,台阶中段形成一排排观景座椅,最西侧栏杆处设置耐候钢材取景框。下沉式的台阶形成了相对隐蔽围合的空间,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安静的环境,又因其处于东西贯穿的风口一端,在夏季能够营造出一个舒适的风环境,有助于人们的压力缓解及心理恢复。

天桥3剖面

休憩眺望区剖面示意图

 

6.视力检测中心花园:视空间联觉

由于花园北侧主入口连接一段较长的笔直通道,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在此段设置了一条时光走廊。同时结合空间的功能属性,将视力检测时标志性的“E”符号以不同的大小用激光雕刻的形式刻在耐候钢板上,通过观看或触摸的形式加强与人们的互动体验。

北入口立面图

力检测中心花园北入口立面图

 

在花园南侧入口,利用耐候钢板制作异形的入口廊架,并在一侧立面镂空形成框景效果。在立面视觉上与两侧的建筑形成大小高矮错落的矩形布阵,围合形态也吸引人们的视线,形成视觉焦点。

南入口立面图

视力检测中心花园南入口立面图

 

视力检测中心效果图

视力检测中心花园南入口效果图

 

总结与思考:

联觉体验下屋顶花园景观设计研究涉及到建筑学、力学、生态学、植物学、心理学、医学等诸多学科,需要跨学科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本设计主要从环境艺术的角度进行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因而无法深入全面地考虑到其它专业领域。

本设计是一个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且由于疫情影响,缺少对使用者问卷调查,且联觉理论在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无法直观地进行对比学习,故论述的设计手法尚不成熟,希望能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更新完善。

 

白舸老师评语:

李泳霖同学选题医养建筑屋面空间绿化设计,尝试通过植物在不同的形态、尺度等空间内进行优化组合。运用心理学五感疗愈功能,把医养建筑的治与疗、修与养的功能很好的在作品中进行表现,其成果对当下医养建筑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毕业设计作品2

论文与设计题目:明清时期鄂东南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应用设计——以武汉归元寺商业街区为例

设计者:周海燕    指导老师:冷先平

微信图片_20200503172758

 

设计概要:

实践从场地文化提取,到传统装饰改良,再到材料技术更新,全程应用了前期研究所得的应用设计策略。在明确本土文化与移民文化可以共存的前提下,从建筑装饰对话场地环境着手,摸索出多媒体影像技术下的月形装置、风动、灯光及音乐等多重体验的山形构件以及纹样复用三条线索,来进行场地整合。实践灵活应用现代材料与营造技术,对极具明清时期鄂东南特征的屋顶(包括举架、屋脊、排山勾滴等)、屋身(包括山墙面、檐口叠涩、墀头、如意门及垂花等)以及屋基(包括抱鼓石及柱础)等装饰部位进行现代化创新设计,调和了传统风貌与现代需求。实践营造了地域性特色的现代化消费体验空间,满足了武汉归元寺商业街区对场所身份认同的需求。

 

方案展示:

1.月形装置、山形构件及纹样复用

根据场地南北两侧视角建筑遮挡关系挑选部分建筑,山墙面顶部设月形装置,在基地内打造新月城。该月形装置结合多媒体影像技术,常态下,月形根据建筑所在场地位置,沿临街向中心广场方向,逐步变化至圆满状态。此状态下时,装饰使建筑本身成为立体指示标识,辅助识别街区场地方位。特定节日或重要时期,整体形态做对应变化。

营销中心白天

营销中心北立面效果图

 

4-9

 月形装置结构示意图

 

4-10

月形装置盈缺变化与场地立面关系示意图

 

考虑到视距对视觉体验的影响,该山形构件在视距较近处(扶手板处)折线曲折程度较大,层次较为丰富。整体折线倾斜根据店铺分布进行曲折调节及虚实变化,最大程度满足店铺展示需求。山形装饰构件利用扶手板及吊顶层高度可进行的倾斜角度调节,营造了群山起伏连绵的意象,增强建筑立面趣味的同时营造峡谷穿行的场所体验。

建筑与山脉关系及其应用在方案中的设计手法示意图

立面

建筑各立面山形装置示意图

 

2.戏台翼角改良

设计只取戏台翼角外部造型,变更建造材料,以穿孔铝板代替木头,并将“以方砌圆”纹样应用其中,进行镂空,模拟传统戏台栏杆罩多繁复雕花的装饰艺术特征。较原木质而言,铝板更为坚固耐用,而形态及材质的变更也便于了后期物业清理,巧妙调和了传统艺术与现代需求。

戏台翼角改良后效果图

 

3.墙脊、排山勾滴、山墙面、墀头改良

设计中将勾头融于墙脊,墙脊横向直接连接起主要引流功能的滴水,并于连接处直接倒弧角,促进排水。滴水取形于明清时期鄂东南常用的如意形,取材与面板内侧纹样相统一。从人视角观测,滴水使得墙脊更显灵动之意。

封火墙改良效果图

 

沟滴

墙脊及排山沟滴改良过程示意图

 

传统山墙面多为平整砖墙,但在现代商业街区建筑立面上大面积使用砖墙易造成视觉上的笨重,故设计延续上述山形装饰构件设计,以双面板代替传统砖墙。

4-20

山墙面板结构示意图

 

4-21

 墀头改良示意图

 

4.檐口叠涩、如意门及抱鼓石改良

明清时期鄂东南民居中的檐口叠涩一般以砖料出挑砌筑,间或设斗拱层,区别于其它地区的还有其底部必设白底彩绘层。本次实践将其横纵向交错形式,及底部描白底彩绘形式引入场地内进行再设计。同时,以哑光不锈钢镂空“以方砌圆”纹样薄膜予以替换底部白底彩绘层彩绘纹样。

营销中心

营销中心效果图

 

檐口叠涩

檐口叠涩取样示意图

 

如意门

如意门及抱鼓石改良示意图

 

总结与思考:

在对鄂东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传承中,很容易发展成为对形式简单模仿和符号化表达,以信息代替经验,走向形式化、表面化的通俗地域主义的死胡同。设计需进一步透过鄂东南传统建筑装饰的表层信息,加强建立在其人文的、精神的地域文化内涵上的创新设计研究。

 

冷先平老师评语:

该课题秉承了明清时期鄂东南民居建筑装饰文化基因所激发的“文化自信”,设计过程中贯彻了前期研究所得出的应用设计策略。具体来说,设计实践克服了项目难点,从建筑装饰对话场地环境入手,在场地整合设计以及单体建筑的屋顶、屋身、屋基各部分更新设计中较好的运用了明清时期鄂东南民居的建筑装饰元素,营造了富有地域性特色的现代化消费体验空间,显示出该同学应用设计策略研究深度及运用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能力。

 

 

毕业设计作品3

论文与设计题目:空间组合论下的佛教寺院环境设计研究

——以宁波十方云南寺扩建为例

设计者:石琳    指导老师:白舸

微信图片_20190919131209

 

设计概要:

毕业设计是基于宁波十方云南寺的扩建项目。十方云南寺为净土法门,其遵循因果循回、道法自然、不寻恢弘、佛境润心、天地人合的教义。这些为本次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观念指导和场所营造理念。设计尝试运用建筑美学、环境美学与空间组合的相关理论,打破常规建筑形式上的约束,将佛教建筑室内、空间组织形式意象重组,通过不同的主、次关系,引人入胜。设计平面上运用佛教八角轮回之形,呈万方之势,纵向上利用现有地形高差,打破建筑与环境界线,营造出上观天、下探谷、水通穿的具有佛教天地轮回意境的禅修空间。钟鼓楼作为地标性建筑,借佛教“卍”之形及合掌(合十)之势,采用现代象征手法塑造出形意具存的精神符号建筑。

 

方案展示:

1.前期分析

十方云南寺:被环绕于“150815东钱湖韩岭-横街-韩岭”一线,寺院没有山门,没有围墙,却有新建漂亮的大雄宝殿。这里原来应该是茶场的位置,边上的旧屋是过去茶场所建留下。

展板1

现状照片

 

景观层面上:寺庙内的景观环境品质低,绿植缺乏层次,没将基地内优良的自然生态条件展示出来。建筑层面上:已建成的建筑(除寺庙建筑外)在视觉上粗糙简陋,临时搭建的棚子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功能层面上:现有场地中的铺装单一,空间功能也不完善,缺乏提供户外休憩、娱乐的设施,不适宜日常停留和活动。

展板1

竖向分析示意图

 

2.设计理念

十方云南寺作为净土法门,其规制有本可循,在空间设计中采用流线型的叙事手法,将佛教思想因素以及文化因素不断强化。其次,巧妙地利用周围的有利地势,在“佛法自然”的思想上尽可能的将普通的场地转换成有利的设计亮点场所。最后在满足寺院实际功能丰富的基础上,为僧众和信徒创造一个可以种善缘、开善花、结善果的精神场所。

 

3.方案概况

通过分析地形,设计双入口:车行入口以及步行山门入口。车行入口仍然运用岭南古道,将其扩宽,形成一个环形设置。山门入口选在前文提及过的“凹”形地形与前方道路的衔接处。前导空间的设计出发点在于“徒步入寺”,由尘世的喧嚣中缓步踏入宁静的佛法环境,获得身心的洗涤。

1总平

场地平面图

 

SECTION

立面图

 

山门的设计采用简单的“地方天圆”石台,信徒以及僧众可以石阶而上。山门天梯的两侧共设有36棵行道树,因为一串上品念珠共有108粒,其中净土法门占36粒。意为使信徒踏上天梯后,身心皆可达到寂静入定的状态。

山门入口

寺院山门天梯示意图

4.元素运用

莲花既是佛法万事因果轮回、脱离苦海重生的象征代表,也是佛教八宝之一。因此,将真实的莲花进行佛教文化中的变形与再设计,结合方形旋转转换,配合中心圆形天井,确定了八角莲花形为此次建筑平面造型设计的亮点。

 

 

八角莲花僧舍剖面光照示意图

 

2

八角莲花僧舍顶部平台效果图

 

5.效果展示

项目的色彩景观设计秉承自然和谐、遵循万物本来生长规律的运用方式,结合植物春、夏、秋、冬四季的植物色彩循环规律,从环境艺术设计者的角度研究植物空间构成、形式、形态等因素,构建适宜的景观落层景象。

春、东季节效果图

 

 

秋季鸟瞰效果图

 

展板3

中轴线设计流程图

 

总结与思考:

从现有佛教寺院的实际调研来看,佛教寺院环境设计已经在逐步向现代化设计靠拢,扩大其功能组成部分,并且也出现了不少寺院的建筑开始融合现代化的设计。但是,目前这些佛教寺院中的现代化设计仅仅表现在建筑形式上,对于佛境的营造设计仍然缺少实质性的设计成果。

所以,如何用以佛境为主旨的环境设计烘托佛教文化的禅境,运用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创造象征佛教文化景观的佛境建筑符号是本次设计的关键点所在。进一步的佛境场所精神的研究可能会是整个佛教寺院现代化设计的最后一步,当然也是最具标志性的一步。

 

白舸老师评语:

石琳同学毕业设计以传统佛教寺院扩建改造为题,着重尝试用现代视角理解传统寺院布局,将佛学内涵教义在寺院环境里进行体现。作品把光、气、水、筑、地五大环境要素整合在一起,使人置身其中,模糊了建筑物理界面,亲和了人与天、地、气、水的距离。其设计理念对我国佛教寺院改造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和应用价值,但在作品效果图表现上还未能达到想表达的意境,在后续的时间继续努力。

 

 

毕业设计作品4

论文与设计题目:基于可供性理论的居住街区适老空间研究

——以武汉市水塔街道适老空间设计为例

设计者:陈甸甸    指导老师:黄建军

a078972f4555a3e597db025e31e2a3a

 

设计概要:

基于可供性理论的居住街区适老空间营造设计,依据实证探究得出适老空间的营造原则和策略,为武汉市居住街区适老空间营造提供指导和建议。总结水塔街道居住街区中积极的可供性、中性的可供性和消极的可供性,并进行针对性利用或改造;总结适老空间物质元素的优化组合,对过渡空间、线性空间、半围合空间和边界空间进行改造设计,形成轻量化、散点式、有主有次的典型适老空间改造设计。以期建设既保留老街区的生活氛围,又满足老年人对环境的多元需求,符合老年人的活动特点的空间场所,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方案展示:

1.前期分析

1.1居住街区适老空间不足

武汉市现有居住街区存在着以下弊端:老年人作为居住街区的使用主体,公共话语权严重缺失,居住街区适老空间不足,公共环境陈旧老化、活动空间不具有灵活性、活动设施数量不足、缺乏无障碍设计等,街区环境难以满足老人的日常活动需求。

街区现状

 

1.2理论构建

适老空间可供性设计框架是以居住区适老框架互动模型和居住街区可供性评价矩阵为基础,将老年行为的客观现象和主管评价综合考虑,从设计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步骤,以空间通用设计的角度指导适老空间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拓展了适老空间的设计评价与方法。

适老空间可供性设计框架

 

2.实证探究

经过初期考察和四天的实地调研,对水塔街道居住街区的空间尺度和空间形态进行测量,统计街区物质要素,并对老年人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形成水塔街道居住街区老年人行为地图。通过行为地图,总结和分析聚集位置与空间特性,探讨老年行为与环境可供性之间的互动机制。

居住街区老年行为地图                    女性老人空间位置标记

 

男性老人空间位置标记                  老年人空间位置综合统计

 

老年人对居住街区功能可供性认可度较高,但座椅设施和无障碍设施需要加强建设,对情感可供性认可度一般,对社会可供性和认知可供性评价较低,适老空间营造应重视老年人全方面的需求。通过了解老年人对现状元素和理想环境的评价,能够为优化空间物质元素提供有效建议。

居住街区适老空间可供性评价矩阵

 

 

3.适老空间设计

3.1边界空间

以原场地老年人聚集位置为参考,保留三个老年聚集区域:橱窗边沿增设基础设施,为聚集的老人提供座椅;树池座椅旁增加一排座椅,使老年人能够面对面进行交流;取消人行道旁环境较差的聚集空间,在江汉三路原路障位置增加设施,形成集中的聚集场所。

效果图3

边界空间效果图(江汉三路与江汉路交汇处)

 

设计将竹床作为主要元素提取出来,融入边界空间,取代普通的街区座椅。除竹床以外,另选街头过早、街头游戏、修鞋匠等具有武汉文化特色和历史记忆的场景制成雕塑,置入A空间老年聚集区域。

效果图2

边界空间效果图

 

3.2过渡空间

过渡空间设计主要包括:1、对空间进行整体环境更新;2、通过地面铺装重新划分活动区域;3、延续老年人的行为习惯,增添生活性街道家具;4、增添空间中的景观花卉。

F2

过渡空间效果图

 

过渡空间老年活动区域置入可变换组合的街道家具,具有下棋、打牌、吃饭和喝茶的功能。以木质方桌为核心,周边设置辅助的桌面和石制座椅,保留部分空余空间,为老年人自行摆放活动座椅或站立提供空间。活动区域地面与人行道齐平,使老年人进出不受到阻碍。桌椅上方设置不透光遮阳棚,保证老年人无论在烈日还是下雨的情况下都能够正常活动,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空间感受。

 

3.3半围合空间

半围合空间设计主要包括:1)利用铺装划分活动区域,重组空间功能;2)增设运动健身区,提高空间使用效率;3)增设社区种植园,注入社会可供性;4)增设花圃欣赏区,丰富空间中的座椅设施和植物。

半围合空间鸟瞰图(华中社区)

 

总结与思考:

本方案设计是基于可供性视角研究居住街区适老空间,可供性理论需要结合社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和生态心理学多个学科共同分析,而本方案设计观察视角有限,对于可供性理论的深度分析尚不够全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后续进行完善。此外,研究对象仅对武汉市江汉区水塔街道进行局部调研,研究应进一步对多个不同类型、不同区位和不同年代的居住街区进行对比研究,使结论更加具有普适性。此外,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本次问卷调查多在线上进行。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应选择水塔街道的老年群体,使客观分析与主观评价相互补充,更能提高研究结果的说服力,研究需进一步完善。

 

黄建军老师评语:

该生对理论的研究和实证探究较为认真。针对武汉市居住街区适老空间营造设计有一定想法和创新,但改造力度不足,应综合考虑多方因素,进一步对武汉老城区进行深入的适老改造,还需继续努力。

 

毕业设计作品5

论文与设计题目: 城市有机更新理念的历史街区环境提升设计研究——以武昌户部巷片区为例

设计者:彭羚芷    指导老师:辛艺峰

IMG_4575_副本

 

设计概要:

户部巷被称为武汉市“汉味小吃第一巷”,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代表性。户部巷片区较完善的保留了历史街道格局与整体风貌,如今对于户部巷片区环境改造提升,既要保护街区风貌的原真性,又要将环境改造“新”的部分与“旧”的部分融合,促进街区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本设计对于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历史街区环境提升设计的研究,选取户部巷片区为研究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本人在提出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历史街区环境提升的思维、原则、策略下,对户部巷片区的格局、环境、交通、建筑及人群等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运用到实践中,对户部巷环境中的商业店面、建筑、公共设施及色彩等进行详细的说明,为其他的历史街区环境提升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方案展示:

1.设计策略

基于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对于历史街区环境提升应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对于武昌户部巷片区环境问题的解决,结合城市有机更新理论,针对三种不同的层面,提出三种不同的属性来寻找处不同的策略,达到不同的目标。由此提出的解决方法,可概括为“三种有机属性”、“三大应对策略”、“三个层面目标”。

11

户部巷片区环境提升设计策略方法

 

2.方案展示

在对户部巷片区整体平面布局上,基于了城市有机更新理论,保留了历史流传下的格局,只是对街区内部修补了几处不合理的空间环境,增添了新的功能,让户部巷片区在功能上能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

图片1

户部巷片区环境提升设计总平面图

 

户部巷街道环境提升设计加强了整体活力的氛围感。从总体环境氛围到每个装饰的细节设计,为街区创造了新的活力和更吸引人的公共空间。对于窄间的户部巷街道,采取减少不必要功能,满足人们多元的需求。

44

户部巷街道设计图

 

民主路街道环境提升设计继续保持以往的风格,只是在环境设施和建筑造型上融入了现代设计的手法,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过去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气息,又可以看到新时代城市环境设计理念。

 

55

民主路街道设计图

 

自由路街道整体风格为新中式风格,在设计中,选用了大量的木质材料,着重强调整体风格的特色。设计中最大的突破点在通过公共设施和文化墙来体现除文化的特色,采用的吊灯造型是通过户部巷片区自有的美食图案打造,不仅让整体街道充满了美食文化的氛围,加强了街区的活力,同时也成为自由路街道一道风景线。

66

自由路街道设计图

 

都府堤街道宽度较狭窄,人流量相对较少,在设计中适合窄巷子的设计手法,采用了大量的植物和小型公共设施作为装饰,吸取游客的注意力,加深对都府堤街道的记忆点。都府堤街道紧邻红色旅游区,为了让二者环境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对都府堤道路进行提升设计中,在建筑、设施外形上采用了较多的红色的颜色,以致于与红色旅游区在色彩上融合。

77

都府堤街道设计图

 

总结与思考:

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起步较晚,但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于历史街区保护观念正在日益的增强。作为新兴的课题研究,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在历史街区环境提升设计研究仍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行业的规范及评价的标准等都是当代历史街区环境提升设计研究需要面临的问题,需要在漫长研究道路中得出来的经验。

本设计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不多,针对整体、空间及细部不同层面提出的相应设计策略,不可避免会在观念或结论上存在着片面性,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的完善和深化。

 

辛艺峰老师评语:

总体设计思路明确,设计成果与思路紧密连接。但历史街区特色不明确,设计需突出主题,展开对空间氛围、功能、特色的细致研究。

 

 

毕业设计作品6

论文与设计题目: 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智慧环境设施应用设

计研究——以深圳市前海公共空间为例

设计者:金典    指导老师:辛艺峰

 

设计概要:

本次研究课题将深圳市前海公共空间的城市智慧环境设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前海公共空间的街道环境、建筑特色、整体风貌的信息,以及整合深圳市的文化特色、城市定位、城市精神、功能分区等细节采集工作,从造型、内涵、色彩、技术、材料、文化符号六个方面提出了设计思路,将城市智慧环境设施设计定位为“智慧未来,文化流动”;其中“智慧未来”是指深圳作为智慧城市标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文化流动”是指前海片区的文化特色随着设施之间的联动形成整体,为人们呈现流动的视觉盛宴。

本次研究设计主要选取了交通类、信息类、照明类、管理类、卫生类、服务类六类智慧环境设施进行深入设计,旨在增强前海公共空间网络系统的均衡性、安全性与舒适性。

 

方案展示:

1.前期分析

1.1设计方法与策略

本文结合技术智能与设计智慧的设计理念,提出了文化特色与智能技术结合的城市智慧环境设施设计方法,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设计手法进行有机结合。

设计方法

 

根据前海城市新中心的规划,前海片区打造具有可达性、均衡性、舒适性的慢行交通系统,将城市风貌、公共空间、街道系统、建筑特色等要素进行整合协调,融入到城市智慧环境设施的设计之中。

 

设计策略

 

1.2规划与布局

此次的设计方案主要选取了六类城市智慧环境设施进行具体设计,分别是:交通类、卫生类、服务类、照明类、管理类、信息类,旨在满足项目场地的功能需求与审美需求。

管理类城市智慧环境设施布局

照明类城市智慧环境设施布局

信息类城市智慧环境设施布局

服务类城市智慧环境设施布局

交通类城市智慧环境设施布局

卫生类城市智慧环境设施布局

 

2.设计图纸展示

下图为前海公共空间各类交通智慧设施,在进行信息互联的同时具有协调统一的视觉形象。

交通类智慧环境设施

 

无人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结合促使部分城市环境设施发生变革,同时,环境设施的“智慧”转型又反过来促进人文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下图为各类服务设施互相联动的使用场景。

服务类智慧环境设施

 

此次前海公共空间的智慧环境设施方案设计中,采用了系统化的设计原则,为实现后期功能复合调整提供可能性。如图下所示,在街区生活之中,模块化设施与其他的智慧环境设施的组合使用场景。

管理类智慧环境设施

 

前海公共空间公交车站采用了符合其区域形象定位的造型设计,车站整体呈现为简约的方形设计,在车站顶棚采用了弧面结合太阳能板的设计手法,环形的显示屏也凸显了高科技的设计理念,强调了周围高新技术园区的功能定位。地面采用定制设计的前海专属文化符号进行装饰,更加突出其地区特色。

智能公交车站

 

本次智慧移动公厕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前海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公厕采用单体使用与组合使用两种模块化使用模式,单体的移动公厕可同时满足两个人互不影响的使用,组合之后的移动公厕可以通过场地的实际使用面积增删单体厕所的数量,组合后的移动公厕在内部拥有更为充裕的使用空间,可满足多位使用者同时使用。侧面与顶面设有空气循环系统,在细节设计方面,公厕安装有智能传感器、摄像头、真空卫生系统以及智能门锁等技术。

智慧移动公厕

智慧移动公厕组合场景

 

无人售货车的车身两侧配备有大型显示屏能够为人们提供时间、天气、新闻资讯等内容,同时,尾部与背部装饰有前海专属的定制文化符号,形成系统性统一的智慧城市环境设施形象。

智慧无人售货车

 

智慧移动工作站具有良好的密闭性与舒适性,能够满足办公人群进行移动办公、会议、谈话的使用需求。车内设有座椅与办公桌,顶部设有内嵌的LED灯光,车门采用隔音的半透明玻璃,车身前后两侧配备智能显示屏,能够为人们显示丰富的新闻资讯。

 

智慧移动工作站

 

总结与思考:

虽然此次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是仍然具有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个性化表达与标准性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如何实现城市智慧环境设施个性设计与标准性设计之间的平衡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引入文化特色的设计观念,丰富设施内在的精神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是一条长远的探索道路;2)智能化城市环境设施技术与生产的可行性问题作者对于实际生产制造的流程与成本了解尚有不足,仍需在今后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从而指导初始设计研究工作。

 

辛艺峰老师评语:

总体设计思路比较清晰,有一定的创新点和创新思维的提出。但是就文化特色的表达层面来看,应该从更高层次来考虑,在整体上把控设计,不要陷入细节的设计中去。建议更加深入的研究深圳城市文化的代表符号,对场地的文化挖掘和可传承性有更多的提取和设计。

 

 

毕业设计作品7

论文与设计题目:虚实相生手法下高层住区景观意境营造研究——以郑州溪望小区环境设计为例

设计者:李路璐    指导老师:尚磊

 

设计概要:

近年来,高层居住区在我国集约用地政策引导下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坚定弘扬传统文化。在此浪潮下,新中式风格高层住区环境设计成为行业的重要课题。

设计提取古典园林意境营造之虚实相生手法的一般规律及内容,并基于高层住区景观与古典园林的变化进行更新运用,以找到“虚实相生”手法在高层住区景观意境营造的可行性方法。设计前期,从造园要素、空间布局、环境艺术三个视角,分析了江南私家园林的虚实相生意境营造手法。从空间尺度、观景视角、功能需求、材料技术等方面分析新中式高层住区景观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差异,并将虚实相生意境营造手法进行继承与更新,运用在高层住区景观中。

 

方案展示:

1.前期分析

究竟是什么?是什么?本文从客观角度及主观角度对将”“进行分析。景指真实存在景象的虚元素,也可指园林之景即与景的两层含义相对应;当然虚与实又是相互转化,实最终作用于虚,虚作用于实。

“虚实”解析

 

2.总体设计

方案遵循为居民提供可居可观可玩的原则,诠释中国传统礼序,通过门厅礼序安排一主轴、三进院、五重境、八大景,营造归家礼序感。物镜、情境、意境,层层递进。

总平面图

 

根据日照分析以及风向分析,选择较为良好的一类用地设置聚集活动区域。

功能分区

 

景观结构有一带两轴两中心庭院以及八宅院。一带将东侧零散绿地汇聚成一条景观带,渗透性的边界生动且完美融入整个场景;两中心庭院景观中心庭院集中园区最为精致典雅的景色,区分景区主次,虚实结合;八院庭院深深深几许。主景区融入中原地区的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打造成一套完整的院落递进空间,给人舒缓起伏的穿越空间。强化中国尊贵的传统礼序,三院古都礼制。

景观结构图

 

3.虚实相生意境营造手法的实践运用

虚实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来讲,白粉墙作为的元素,是园林建筑立面处理中重要的内容;廊或者其他完全透空的门洞作为的元素,与白粉墙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桶扇、漏窗作为半虚半实的元素,可起到调和作用。

回廊听雨效果图

 

中心景区雅境·裁水涟漪有山石叠瀑,古水小桥、景墙廊亭。雅境亭子的位置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虚实处理手法,同时也遵循高层住区的变化情况。在高层住区中亭子需要天空作为画布,在其上布置天际线。

雅境·裁水涟漪效果图

 

在小区南侧主入口设置了一池静水,水面上有特置的两块底色为黑灰色的雪浪石。两块雪浪石一前一后、一高一矮、一实一虚,形成和谐的布局和虚实对比。

礼境·阶前月池效果图

 

礼境·水碧山青效果图

 

大规模的堆山叠石可以构成园中地貌骨架,与有限空间形成对比,形成咫尺山林的氛围。在重要节点需要通过地库顶板加固等方式,来达到堆山叠石的承重要求。叠水形式可以让水呈现活跃自然的状态并且同时出现水声。水声可以使人通过听觉想象更高的意境,以虚景罗织来进行意境营造。

雅境·裁水涟漪效果图

 

趣境·全龄儿童活动区效果图

 

植物配置可以通过使用常绿植物以及使用密植的种植手法来达到效果。植物的虚处理通过常绿与落叶相搭配,落叶树四季可见不同的景象。花木季相变化产生不同的景象,虚实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从而营造不同的意境。

礼境·拾阶逐绿效果图

4.景物设计方法

居住区景观面积较大,大景区需要区分为若干在整体布局中,景区有主有次,打造丰富的步移景逸的景色。溪望小区有一轴线三进院的中央主景区——礼境,还有其他次景区。次景区包括老人活动区棋境、社区会客厅雅境、儿童活动区趣境以及曲径通幽的幽静。

分景

 

小区通过白粉墙、景墙、廊将空间间隔,改变空间大小。形成园中的曲折多变,使观赏者感觉上好像扩大空间感。

隔景

 

雅境主入口的洞门边框如江南古典园林一般,将青砖沿门洞边镶嵌,深色与白墙形成对比,如同一个画框,使得入框之景格外的鲜明。框景可以通过漏窗门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把较远处的美景包含其中。

框景

 

从二进院望去,便可以看到三进院中的景墙,景墙上设置了框景,用框景中如画的假山和植物最为视线终点。借用三进院的框景来拓展二进院小空间的景色。

礼境·遥望松涛效果图

 

总结与思考:

对中国古典园林虚实相生意境营造手法的研究,旨在探寻更深层次的可行性手法的具体运用,但在当代多元化社会环境下,如何协调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传统审美的艺术,依旧任重而道远。对于高层住区景观虚实相生意境营造的理论研究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补充,设计实践目前仅深入到方案设计阶段,具体项目有待实施。

尚磊老师评语:

    新中式景观在高层住区的发展是目前很重要的课题。设计在思路上比较清晰,对虚实相生手法的提取内容研究较为全面。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解码,从造园要素、空间布局、环境艺术分析了江南园林的虚实相生营造手法,根据高层住区景观的变化与发展进行了转码与重新创新编码,最后运用在设计实践中。

 

 

 

 

 

 

图文编辑:李泳霖、陈甸甸、石琳、周海燕、彭羚芷、金典、李璐璐

图文审核:任康丽

4118云顶集团 - 澳门云顶国际welcome © 版权所有 http://www.eatsathome.com/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